大众网记者 郑阳 青岛报道线下手机股票配资论坛
关节置换术是重度关节疾患的终极治疗方案,但是大多数患者忌惮术后疼痛而拒绝手术,继续忍受疼痛的折磨。随着现代医学发展,“无痛置换”理念得到推广和普及,大大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加速术后康复。
73岁的李女士被双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已折磨许久,经多种保守治疗,无法解决膝关节疼痛问题,随着年龄增大疼痛症状日渐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多次到医院就诊,医生均建议行关节置换术,但是患者惧怕围手术期疼痛,就一直拖着没敢手术治疗,后来经朋友介绍来到海慈中医医疗集团骨关节与创伤外科中心手术治疗。
万修阳主任接诊后,介绍科室目前已经建立无痛关节置换病房,可以大大减轻围手术期疼痛,实现快速康复。术前讲解缓解了患者的恐惧,手术非常顺利,术后第一天就可以下地行走,经过一周的康复治疗已经顺利出院,并且预约1个月后行另一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无痛置换可以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手术恐慌,加速关节康复。
实现无痛关节置换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术前、术中、术后的多种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疼痛、加速康复、改善手术体验。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多措并举策略:
术前准备阶段
术前宣教: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过程、预期的疼痛程度及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消除恐惧和焦虑。
疼痛评估:教会患者使用疼痛评分量表(如VAS或NRS),便于术后准确沟通疼痛感受。
超前康复:进行术前物理治疗和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活动度,为术后康复打下基础,减轻术后疼痛。
超前镇痛:在手术前两天给予镇痛药物,目的是抑制外周和中枢敏化,提高病人的痛阈,降低病人对疼痛的反应。
术中管理阶段
1. 微创手术技术:术中仔细操作,保护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血管和神经,提高手术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刺激。
2. 机器人辅助技术:提高假体植入的精确度,优化生物力学,减少软组织异常张力导致的疼痛。
3. 多模式麻醉:椎管内麻醉、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组织、静脉全身麻醉,多模式麻醉组合的优点在于相互协同、取长补短共同提升麻醉品质,降低麻醉风险。
4. 术中“鸡尾酒”注射:在关节囊、韧带、肌肉、皮下等手术创伤区域注射由多种药物组成的混合液,通常包含长效局麻药、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药物吸收)、有时加入糖皮质激素或阿片类药物。这是实现无痛关节置换的关键一环。
5. 控制性降压与血液管理:术中出血,降低血肿形成风险,血肿是导致术后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6. 体温管理:保持患者术中核心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药物代谢减慢、感染风险增加和术后寒战(加剧疼痛)。
术后管理阶段
多模式镇痛:基础用药作为基础镇痛。自控镇痛泵(PCA)的应用: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按时或按需地输注复合镇痛药液,可以达到随时控制,随时应用,随时起效的效果。
非药物疼痛管理:冷疗,有效减轻局部肿胀和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物理治疗,超声波、激光针、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理疗方法,可以减少关节周围炎性反应,减少疼痛。
睡眠管理:保证良好睡眠对疼痛控制和康复至关重要,必要时可使用助眠药物。
早期活动与功能锻炼:早期、规范的康复锻炼至关重要。物理治疗师指导下的床上活动、下地行走、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促进功能恢复,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本身也有助于缓解疼痛。
密切监测与及时干预:动态评估疼痛评分、镇痛效果及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呼吸抑制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疼痛加剧的并发症,如感染、血肿、神经损伤、假体位置不良等。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调整镇痛方案,安全过渡到口服药物为主。
出院后管理
延续性镇痛方案:提供详细的出院后口服药物镇痛计划,指导用药。康复指导:提供清晰的居家康复锻炼计划,并安排门诊或上门随访的物理治疗。随访与评估:定期随访评估疼痛控制情况、功能恢复进度,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和解决疼痛问题。
实现“无痛”关节置换并非指完全没有任何痛感(这既不现实也不安全),而是指通过整合上述多学科、多阶段、多模式的策略,将术后疼痛控制在轻度或可耐受范围内(通常VAS评分≤3分),使患者能够舒适地配合早期活动和康复锻炼,显著减轻痛苦体验,加速整体康复进程,最终达到“无痛”或“少痛”康复的目标。
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